2025年6月24日,以色列战机向伊朗福尔多、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投下炸弹时,德黑兰街头的人群没有像往常那样慌乱。伊朗革命卫队的导弹很快升空反击,霍尔木兹海峡的巡逻舰艇加大了航速,这场持续数小时的冲突结束后,伊朗官方只宣布“部分军事设施受损”,第二天就恢复了石油出口报价。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看似激烈的对抗背后,藏着一条关键线索:中国早在半年前就明确表示“不会停止进口伊朗石油”。
2025年1月到5月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每天达到45万桶,比去年同期多了12%。这个数字放在全球石油市场里不算特别大,但伊朗日均出口原油总量也就150万桶,中国一家就买走了近三分之一。这些原油装船的单据上,“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悄悄升到22%。要知道,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制裁从2018年就开始了,当时伊朗日均出口量暴跌到不足100万桶,油价跌得连开采成本都快覆盖不了。
但现在,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像根“定海神针”,直接把伊朗石油出口量又拽回了150万桶/日的高位。
中国政府的态度从来不是嘴上说说。 2025年3月的联合国安理会上,当美国再次提交涉伊朗制裁提案时,中国代表直接投了反对票。 会后发言人更明确表示:“反对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这种表态对伊朗来说太重要了,过去几年,美国总用“长臂管辖”威胁其他国家:敢买伊朗石油,就冻结你们的海外资产、限制美元交易。 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根本不怕这种威胁。 2025年5月,印度也跟着用人民币结算了一批伊朗原油,美国财政部虽然新增了四家亚洲企业到制裁名单,但名单里愣是没出现中国企业名字,华盛顿清楚,真要和中国硬刚,吃亏的是自己。
伊朗不是傻子,他们早就看出了中国市场的“含金量”。 总统佩泽什基安2024年7月上任时,还说过要“通过外交减轻制裁”,但到了2025年3月,他在公开讲话里直接回怼特朗普的核谈提议:“随便你们怎么着。 ”这种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中国连续18个月稳定进口伊朗石油的底气。 伊朗经济部门算过账:石油出口收入虽然还是占财政收入的大头,但他们已经把石油收入占比从40%降到了28%。剩下的钱从哪来? 一部分靠卖石化产品,2025年6月以色列袭击后,伊朗第二季度石化产品出口涨了17%;另一部分靠“去美元化”,和中国、印度用本币结算,省下了不少换汇成本。
革命卫队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军演也更频繁了。 2025年上半年,他们搞了三次大规模海上演习,导弹射程覆盖整个海峡。 以前这些演习多少有点“虚张声势”,但现在不同了,伊朗手里攥着中国市场的订单,知道就算美国派航母来,中国也会在安理会上卡着美国的提案。而且伊朗还悄悄给亚洲客户每桶原油便宜3到5美元。别小看这几美元,沙特和伊朗在中国斡旋下和解后,2025年OPEC会议上,两国居然在“稳油价”上达成了共识。美国原本想拉拢沙特搞“反伊朗联盟”,结果沙特转头就和伊朗一起给油价托底,美国人的算盘彻底落空了。
俄罗斯的例子也给伊朗提了气。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没降反升,还开发出了卢布结算、数字货币支付这些新招。 伊朗学得很快:2025年4月,他们和金砖国家的新开发银行签了合作协议,用人民币结算了一笔5亿美元的能源项目贷款;5月,又和土耳其达成协议,用里拉和人民币混合结算石油贸易。 这些操作看起来不起眼,但每多一笔非美元交易,就相当于在石油美元体系上划一道裂缝。
最让美国头疼的是,他们越制裁,伊朗越“皮实”。 2025年6月以色列炸了伊朗核设施,美国跟着炸了几处目标,本以为能把伊朗核计划推迟一两年。 结果伊朗的地下铀库存大部分没被炸到,反而借机加速了铀浓缩。美国财政部新增的四家制裁企业里,三家是印度的,一家是阿联酋的,就是没中国公司。华盛顿的官员私下抱怨:“不敢碰中国企业,不然中美的贸易战又要升级。 ”这种“投鼠忌器”的心态,反而让伊朗更有恃无恐,反正中国不会断供,其他国家的制裁大棒打过来,最多疼一下,伤不到根本。
现在回头看,2025年年初中国那句“不会停止进口伊朗石油”的承诺,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 表面上看只是能源贸易的一桩小事,实际上却搅动了中东的地缘格局:沙特和伊朗从死对头变成合作伙伴,OPEC的稳油价共识让美国页岩油卖不出高价;俄罗斯的“越制裁越富”模式在伊朗复制,金砖国家的贸易网络给中东国家多了条活路。而美国用了十几年的“经济制裁大棒”,第一次在同一个国家身上连续失灵。
伊朗的石油部长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了句大实话:“以前我们总担心美国制裁会掐断经济命脉,现在发现,只要找到对的合作伙伴,制裁反而成了倒逼我们转型的动力。”这句话背后,是中国作为最大能源消费国的战略定力,更是全球秩序从“单极主导”向“多极平衡”转型的缩影。 至于美国,他们现在最该头疼的不是伊朗的核设施,而是自己的制裁工具箱,越来越不好用了。
网上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