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困惑不解,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二军事大国的俄罗斯,居然会陷入如此泥泞的俄乌战争之中。它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拥有着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发达的军事工业,远远超过乌克兰。即便乌克兰得到了西方的援助,西方的支持也只是停留在提供武器装备这一层面,并没有直接出兵。从常规的军事逻辑来看,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应该是轻松如同成年人与孩子的对抗,速战速决,最终必定能获得彻底的胜利。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俄罗斯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优势,反而陷入了长期的战斗泥潭。这个自视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核武库、第五代战机、战略轰炸机和先进导弹的五常大国,在面对被视为欧洲“腹地”的乌克兰时,反而步履蹒跚,显得举步维艰。更令人震惊的是,俄罗斯不仅未能迅速取胜,甚至将原本应当是现代战争的快节奏冲突,拖入了类似一战的堑壕战模式。世界为之震惊,纷纷感叹俄罗斯的“拉垮”表现,难以相信这竟然发生在如此强大的国家身上。
然而,如果你稍微了解俄罗斯的历史背景,你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难理解。实际上,俄罗斯如此“拉垮”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厚历史根基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俄罗斯几百年来战争风格的延续。从俄罗斯的历史来看,其真正擅长的并非所谓的“强大战斗力”或“钢铁般的意志”,相反,俄罗斯最擅长的却是以巨大的伤亡换取敌人的拖垮,用时间与空间拖死敌人,最终使对方在恶劣的环境和压力下崩溃。
展开剩余71%历史上,俄法战争便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次经典展示。面对法国军事天才拿破仑的60万大军,沙俄军队的表现并不出色,几乎在大部分战斗中都处于败势,甚至沙俄的首都莫斯科也被拿破仑攻陷。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沙俄并未放弃,而是利用恶劣的气候和艰难的交通条件与法军周旋,同时采取坚壁清野政策,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转向游击战术。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最强大的军队最终因无法适应严寒天气、补给困难以及俄罗斯的游击战术,在不可逆转的困境中被拖垮。
如果拿破仑战争仍然算是历史的波澜之一,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的表现,才更为鲜明地展现了俄国人这一战略特点。在这场世界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中,苏联的伤亡是全球最多的。根据统计,苏联的军事阵亡人数超过1100万,而平民伤亡人数则接近1700万。与此相比,尽管德国在战争中最终战败,但其阵亡人数仅为数百万。特别是在苏德战场上,尽管纳粹德国面对恶劣的后勤与气候困境,伤亡数依旧远低于苏联。
从战斗力的角度来看,苏联军队的伤亡与德军的对比也很能体现出差距。在长达四年的苏德战斗中,苏联每消灭一名德国士兵,就需要付出1.8名士兵的牺牲。换句话说,德军的战斗力几乎是苏军的两倍。事实上,即便在战争接近尾声,德国军队的战斗力由于指挥系统的崩溃和士兵的极度疲乏而急剧下降,导致大量德军士兵在缺乏抵抗的情况下沦为俘虏。因此,从整体伤亡数据来看,苏联在战场上需要牺牲4名士兵才能消灭一名德国士兵,且这一数据并未包括纳粹德国的附庸国军队如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它们的装备和战斗力远逊色于德军。
而这一切,最终使得二战的胜利对苏联而言,代价极为沉重。苏联的战损人数占到了其总人口的13%左右,尤其是男性青壮年的伤亡,几乎摧毁了苏联的中坚力量。这也是为何俄国从沙俄时期人口过亿,到如今俄罗斯人口依然仅为1亿多的原因之一。经过数次战争的摧残,尤其是对于男性劳动力的巨大损失,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始终未能完全恢复。
纵观俄法战争、苏德战争,俄罗斯的胜利往往是靠着极其惨重的伤亡,将敌人拖死。然而,到了如今的俄乌战争,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无论是大规模的战争还是局部冲突,俄罗斯的初期表现通常都不如预期,但这种低谷往往只是表象。如果因此小看俄罗斯,就大错特错了。俄罗斯人并非凭借所谓的“善战”而立足于世,而是凭借其强大的承受力,尤其是在面临惨重的伤亡时,能够始终坚持下来,将敌人拖垮,最终取胜。
尽管许多人认为俄乌战争经过四年后俄罗斯已经精疲力尽,但事实上,俄罗斯的承受力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强大得多。虽然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四年,但俄罗斯并未接近崩溃的边缘,更没有到达亡国灭种的危机境地。事实上,如果有人认为此时对俄罗斯发动袭击就能轻松制胜,俄罗斯很可能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判断是多么的错漏百出。
发布于:天津市网上股票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